所有消費者已在不同稅種中或清楚或不清楚地納了稅,都為城市發(fā)展作了貢獻。同是納稅人,為何僅以個稅作為進入市場的門檻?
從9月1日起,個稅起征點將提高到3500元。在中低收入群體獲得實質(zhì)性減負的預期中,非京籍的原應繳稅群體卻將面臨“限購令”帶來的糾結(jié)。
按照北京“限購令”的要求,非京籍消費者買車買房,需要提供連續(xù)五年以上的個稅繳納證明。特別是購車,連續(xù)五年以上在京繳納個稅,是參加搖號取得購車指標的必備條件。個稅起征點提高以后,收入不到3500元的群體將無需繳納個稅,這也就意味著這個群體不能在“限購令”下得到購車“資格證”。這一糾結(jié),表面看是個稅調(diào)整造成的,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征稅體系與民眾需求沒能完全對接。
目前,個稅證明是個人信用最重要的證明之一,也被當作社會管理和市場調(diào)控的重要手段。其原因在于,個稅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信息完整度,借此可以考察個人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安全程度。
但每個納銳人實際繳納的并不僅僅是個稅,如此看重個稅證明,也表明在其他稅種上,還沒有建立起相對的透明機制。不少稅種,盡管無人可以逃避,但由于“藏匿”過深,導致無法成為個人信用的證明。比如,相對于個稅,民眾所背負的商品稅稅負更重,但是,由于名目不清,賬目不明,盡管所有的消費者都在納稅,卻少有人知道其構(gòu)成和使用情況,納稅記錄無法獲得,納稅人的權(quán)利也難以被承認。
納稅就是購買公共服務(wù)的憑證。不僅個稅繳納者有權(quán)利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wù),所有繳納了商品稅、消費稅等的納稅人,都有權(quán)利享受公共服務(wù)。由此觀之,即使因為個稅起征點調(diào)整,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非京籍市民不再繳納個稅,也并不意味著公共服務(wù)就可以對這一群體停止供應。
“限購令”的具體措施也應盡可能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以是否繳納個稅作為有無購車資格的必須標準,缺乏應有的邏輯支持。因為,無論是否需要繳納個稅,所有消費者已在不同稅種中或清楚或不清楚地納了稅,都為城市發(fā)展作了貢獻。同是納稅人,為何要以個稅作為進入市場的門檻?
或許,有關(guān)部門的本意是憑借個稅證明,獲知公眾是否在北京待滿五年以及個人資信證明等。但這樣的信息其實可以通過別的途徑,比如有專家建議的,由工作單位提供連續(xù)工作的資信記錄,或者和購房一樣,有相應的社保證明即可。以個稅憑證為標準,可能操作起來更方便,但出臺一項限購政策,要更多地考慮民眾的權(quán)利,而非管理部門的便捷。
個稅起征點提高已是可預期的事,汽車的限購政策也應及時調(diào)整,不能讓民眾去承擔不合理政策的后果,F(xiàn)在距個稅起征點正式調(diào)整還有近兩個月,這足夠有關(guān)方面對限購令的執(zhí)行細節(jié)做出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