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方青竹
秋雨消散,采一束陽光,在這秋意漸遠的午后,捧卷在手,日子陶然自樂?尚那椴⒉焕婊ㄋ蒲,隱隱的被籠罩上一層濃霧。
又是白落梅靜美的文字,把我從幽幽江南的青石板小巷引進繁花閃爍的舊上海,讓我在人間芳菲的四月天,到舊上海那悠長的弄堂,領略了冰雪聰明的林徽因,又讀到了絕世才女張愛玲。找尋那位名噪半個世紀的臨水照花人,在白落梅時而高潮時而低落的行文中,覬覦了一代才女驚世絕倫一生。思緒穿過時光隧道,在民國年間的上海灘徘徊。亂世硝煙中,仿佛看見張愛玲一襲裹身旗袍和高昂起的頭,孤傲而冷漠的眼神注視著落花飛雨的民國。
白落梅凄美婉約的筆調(diào),讓我在她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中,似乎被亂世渾濁的硝煙籠罩,似乎遍嘗那個動蕩世間的五味雜陳。那個紅透舊上海文壇的絕世女作家——張愛玲,從民國的臨水照花人,到塵埃里開出的花,再到傾城后的最后一別,寫盡了張愛玲的風華絕代,也寫盡了張愛玲浪漫孤寂的一生?赐耆珪,令人心碎的是一代才女凡煙落盡,魂飄異國;更令人糾結(jié)疑惑的是,天性聰穎的才女,為何愛上了朝秦暮楚的漢奸胡蘭成?更令人費解的是她對愛偏執(zhí)的注釋:“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難道,慈悲是愛么?作為讀者,我是喜歡張愛玲的,沒有資歷,更沒有資本去評論她的愛情,只是覺得,一代才女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和做法有些超乎常人的想象,疑惑和不解催促我有感慨而發(fā)。假如,張愛玲的愛情落入俗套,可能不成其為傾世之戀,也不會令后來的我們絞盡腦汁的猜測了。
張愛玲,民國年間蜚聲上海灘文壇的奇才。瘦高的身材裹一襲素錦旗袍,清俊的臉龐,眼神布滿了孤傲,高昂著頭穿行在舊上海的烽火硝煙中。張愛玲自稱:“自己生來就是寫小說的人,”也許寫小說是她來那個世界的使命,她為文字而生,為文字而活。20歲就寫出驚人之作,她像一朵奇葩,綻放在當時的上海文壇。張愛玲對文字的悟性,不需要過多的生活沉淀,滄桑閱歷,沒有嘗遍人間況味的人寫出的小說來反而更婉轉(zhuǎn)低回,扣人心弦,這就是靈性的張愛玲。
那一年,她是舊上海文壇一朵奇葩。
原以為張愛玲只有文字是她的知己,寂寞是她的相依,她的愛情絕頂?shù)牟蝗胨琢。能奪走她的芳心的一定是玉樹臨風、儒雅才情、又懂得憐香惜玉、對她愛的死心塌地絕無二心的知性男子。然而,張愛玲的愛情卻不如我們所愿,也許,造化弄人,天老爺給了她對文字的悟性,卻讓她歷經(jīng)了愛情的坎坷。在舊上海文學的殿堂上叱咤風云的她,她的初戀竟給了一個風流不靠譜的胡蘭成,一向高傲的張愛玲真就遇到了胡蘭成這粒塵埃,并在塵埃里開出了花。
我一直以為,張愛玲是聰穎智慧的,雖沒有閱盡紅塵甜苦,卻能憑想象寫出驚世之作,純屬天賦。我原以為,她的愛情該是生死相依相攜,因為懂得,才愛得深切,而不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也許,在愛情面前,再怎么智慧的人也會迷失,尤其是戀愛中的女人,智商為零。具有沒落貴族血統(tǒng)的張愛玲對愛情,卻沒了文人的深思熟慮,沒了那份睿智。原以為,能讓張愛玲傾心動魄的男人屈指可數(shù);能奪走這位才女芳心的男人非凡夫俗子。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第一個撩動她心扉的竟是個薄情寡意的胡蘭成,皆因為,胡蘭成說她是“民國臨水照花人”。
胡蘭成,“在亂世的上海灘并不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但是卻讓群芳嫉妒,失意春風的無情的賞花人。他是一粒微塵漂浮不定,一個自負浪蕩的文人,一個攜妓逍游的漢奸”。竟是這樣的人,撥動了才女張愛玲的心弦,讓她不管不顧的去追逐,在她看來,只要胡蘭成的愛,她不在意他是否有家室,更不在意他和其他女人有染,愛的決絕,愛的死心塌地。在茫茫人海,浩浩紅塵中,胡蘭成就是她要找的人,愿意與他執(zhí)手相持,同看星辰,共賞秋月。
更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慈悲到了極度,不在意胡蘭成的背叛,竟然出資幫助逃亡中的胡蘭成的小妾。在她離開的時候,竟然為胡蘭成慷慨解囊。三十萬稿費,能買回胡蘭成那份不安分的心嗎?也許是我這個凡庸之人理解不了一代才女愛的境界。但我認為,愛,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平等的,相互的,慈悲不等于愛情,施舍更不是愛情,愛情必須相互懂得,相互珍惜。絕世才女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段傾城之戀,一段傷心之戀,看得讓人憤憤參雜著心酸。
一九四四年的上海,春意遲遲。胡蘭成不經(jīng)周折要到了張愛玲的地址,靜安寺路赫德一九二號公寓,胡蘭成叩響了緊閉著的門扉。僅把一張字條遞了過去,張愛玲看到了胡蘭成三個字,頓時眼睛一亮。不顧姑姑的的勸說,第二天如約而至,閑談五個小時,對張愛玲來說,見了胡蘭成,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相識恨晚的味道。
張愛玲舉世無雙,骨子里散發(fā)著高雅的貴氣,沒落貴族的家庭帶給她一股憂郁與孤傲,她的才情又豈是凡庸女子所能及的。而胡蘭成一如一壇儲藏深久的陳釀,走過四季風華,看過人生起承轉(zhuǎn)合,老成持重。兩個人貌似沒什么共同點,完全兩個不同年代,不同出身的人,能撞擊出愛的火花,而讓張愛玲為之綻放青春,為之凋零。也許是張愛玲孤寂了二十幾年的心,需要一份幽深來慰藉,也許是她在胡蘭成的身上找到了零星的父愛也不得而知吧,胡蘭成是一杯毒酒,她不由自主的品嘗,不能自制的一飲而盡。
那一年,她成為“臨水照花人”。
按說,三十八歲的胡蘭成得到了二十四歲的張愛玲的愛,他該用一生去珍惜,去呵護。可是,一紙婚約上,胡蘭成還堂而皇之答應張愛玲“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而張愛玲,“愛他低到了塵埃里,低到塵埃里,在塵埃里開出了花”。實際上,胡蘭成真的給張愛玲安穩(wěn)和靜好嗎?沒有,這個口是心非的男人,既有政治野心又有很重的花心。一方面跟隨汪精衛(wèi)奔仕途,另一方面,沾花惹草,遍撒情種。在武漢,他揣著的情書,忘記了上海灘張愛玲對他的殷殷思念。又去勾引年輕單純的小周護士,不知小周為他為流了多少胭脂淚。逃亡的路上,胡蘭成就像萬花叢中的秋蝶,即使踉踉蹌蹌也不忘采擷花粉。范秀美,是他逃亡路上的又一朵被采摘的野花。
張愛玲在亂世中就愛上了這樣薄情的人,在她看來,也許沒有對錯,“它與千萬人當中,遇見了所要遇見的人”,每個人對愛情的追求不同,就像是去商場買衣服,有的人喜歡鮮艷的大紅色,有的人卻喜歡深沉莊重的黑色一樣!渡涞裼⑿蹅鳌防锏臈羁,認賊作父,作惡多端,嫻熟善良的穆念慈卻偏偏愛楊康愛的死去活來,不離不棄,天荒地老,應了那句俗語:“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張愛玲選擇了胡蘭成,她覺得那個世上能讀懂自己的只有胡蘭成一人。一句,臨水照花人,讓張愛玲為之傾倒,為之綻放,為之萎謝。紅塵中如果有前世因果之說的話,那么,張愛玲前世就有負于胡蘭成,此生,用青春來償還吧!
愛情,沒有誰對誰錯,這是廣泛流傳的理論。就張愛玲而言,憑她的睿智,她的洞察力,閱人應該入木三分。亂世之中,她那樣令人高山仰止,當時的上海文壇璀璨的明星,不知道有多少癡心的男子醉倒在她裙裾之下,甘愿為她肝腦涂地,行色匆匆仰慕她的男子數(shù)不勝數(shù)?那么,為什么她甘愿為那樣一個薄情郎卑微到了塵埃里,附上了韶華,萎謝凋零,遠走異邦呢?這也又是張愛玲的不同凡響,驚世駭俗。她企愿與這個人同度山河歲月,生死挈闊,可最終只是一廂情愿,塵埃里的花,花開無果,她被丘比特利劍穿透心窩,流血不止;被胡蘭成這杯毒酒,醉的昏昏然不得蘇醒,更是張愛玲扔給后人永遠也揣摩摸不透的愛情懸念。
“與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好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于陌陌紅塵中,偏偏是胡蘭成這么一點點無情的星火點燃了她?此泼赖南嘤,浪漫的邂逅,美的誓言,曾經(jīng)以為可以“同修同渡,同緣同相,同見同知”,曾經(jīng)以為給她安穩(wěn)的現(xiàn)世,歲月的靜好;可一盞茶尚未涼盡,就情緣已盡,自燃枯萎。愛情,對于張愛玲,既是懂得,又是慈悲?v然,凡夫俗子,理解不透一代才女的愛情境界,體會不到她那個高度,但是,對她的愛情慈悲,卻不敢恭維,也不敢贊同,浪漫不是愛情的全部,安穩(wěn)踏實,才能讓愛情延續(xù)。我想,張愛玲的粉絲們絕不愿意看到愛的那么辛苦,那樣的糾結(jié),那樣的沒有安全感。
愛情是陪伴,愛情是守候,愛情是懂得,愛情是忠貞不二。忠誠,是愛情的精髓,是愛的全部,如果對愛的人一紙承若,字跡未干時,轉(zhuǎn)眼成了愛情的徒叛。無論愛情的叛徒以何種理由出現(xiàn),都為之不齒,裹著華麗外衣的欺騙,遭人唾棄。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愛可謂真真切切,從精神到經(jīng)濟,都付給了胡蘭成,就連胡蘭成的妾都得到了她的慈悲施舍。愛是奉獻,不是索取,摯愛亦曾經(jīng)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好像張愛玲是這句話最完美的倡導者,也是她對愛情的高度詮釋。
那一年,她在深秋的凄涼、蕭瑟中凋謝。
“愛是一句永久的諾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講完”。平民百姓的愛情故事在滄桑歲月中似小溪緩緩而流,平淡,平靜,平常。而一代才女張愛玲的愛情卻走過上海幽幽的弄堂,飄散在香江兩岸,日月潭邊,灑落在異國他鄉(xiāng)。作為她的粉絲,深深地為她一生孤寂,凄涼魂散異邦而心酸。
沿著她的足跡,縱觀她的一生,幼年缺失父愛,沒落破碎的家對她后來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一個才思敏捷,喜愛文字的人來說,她“時而冷若寒梅,時而媚似海棠,時而淡若清風”,于萬千隱藏在內(nèi)心,不輕易透露。但骨子里透著一股羅曼蒂克情調(diào)。她渴望得到天長地久的愛情,同時又不顧世俗的牽絆,去尋找一份風花雪月。以至于,她在美國的文化營里,遇到了年長她三十歲的頼雅,頼雅的一襲白衣白衫,談吐優(yōu)雅,立刻讓張愛玲為之傾心,并四處奔波,賺稿費,為頼雅求醫(yī)問藥。她認為能挽著這樣一位風度翩翩的雅士的胳膊,有了心依靠,有了靈魂的寄托,可是頼雅并沒給她堅實的肩膀讓之棲息,只不過是惡況之下相互取暖而已。
一代才女,帶著她滿腹經(jīng)綸,客死他鄉(xiāng),身邊無一個親人朋友,一星期后被人發(fā)現(xiàn),她的案頭還堆放著書稿。她說:“紅塵路回牟一望,或是擦肩而過的人,到來世還可以相遇。”作為她的粉絲,真不愿她在來世遇到的還是那個負心的男子,更不愿她對不值得愛的人施舍、慈悲。企盼這朵冷艷的玫瑰不再是開在塵埃里的花,而是被細心的澆花童子百般呵護、寵愛,從蓓蕾初綻到妍麗馥郁,再到零落成泥,把一爐沉香留給后人。惟愿她真正享有歲月的靜好,伴她共度下一個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