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在財政部發(fā)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中,首次將利得與損失正式引入我國基本會計準則。“利得”與“損失”概念在各國會計準則體系中都有出現,但其代表的內容卻各不相同。筆者通過對美國、英國及國際會計準則中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我國新基本準則中關于利得與損失的部分內容,以供讀者商討。
會計要素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的重要內容,其中損益要素各國相差較大。利得和損失是各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損益要素存在差異的重要因素。利得和損失的確認和報告能更真實、全面地反映企業(yè)當期交易或事項在財務上的影響,有助于管理當局做出對企業(yè)財務業(yè)績有益的決策,也符合決策有用觀對企業(yè)提出的披露全面會計信息的要求。我國在2006年的新準則中,首次正式引入利得和損失概念,創(chuàng)造性的將之作為利潤的子要素。從國際視角看,這既是國際趨同的一個表現,但同時又具有典型的中國本土特征,因此我們有必要基于此次變動,比較各國及國際會計準則對利得與損失的不同定義和范圍,以便對這次變動的意義和不足進行分析,并做出相關的評價,這對直接衡量和比較不同國家的經營業(yè)績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中外利得與損失的定義
不同國家對利得和損失定義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對其范圍的確定,也就是利得和損失的狹義概念與廣義概念之分,及其所規(guī)定的收入與費用的范圍。狹義的利得是指企業(yè)除來自營業(yè)收入和對外投資以外的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而廣義的利得包含了營業(yè)收入。狹義的損失是指企業(yè)除費用、分配股利或支付利息以外的所有者權益的減少,而廣義的損失包含了費用。但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它們都包括了企業(yè)邊緣性或偶發(fā)性交易事項,以及其他一切沒有經過經營過程所導致的權益增加或減少。狹義的收入是指企業(yè)在正;顒舆^程中產生的收益,不包括利得,而廣義的收入包括利得。狹義的費用是指在企業(yè)正;顒舆^程中產生的費用,不包括損失,而廣義的費用包括損失。
1.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定義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其概念框架中指出,利得是指滿足收益的定義并且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企業(yè)正;顒舆^程中產生的其他項目。損失是指滿足費用的定義并且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企業(yè)正;顒又挟a生的其他項目。國際會計準則可以分別將利得和損失作為收益要素和費用要素下的子要素,而沒有將其單獨作為財務報表的要素。收益作為財務要素之一,是指在企業(yè)正;顒舆^程中產生的收益,是會計期間內正常與非正;顒又薪洕娴脑黾樱ㄊ杖牒屠,因此可將其理解為廣義的收入;同樣,費用包括了損失以及在企業(yè)正;顒舆^程中發(fā)生的費用。
2.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定義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第6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將利得和損失作為基本的財務報表要素,并將利得(Gains)定義為“某一個體除來自于營業(yè)收入或業(yè)主投資以外,來自于邊緣性或偶發(fā)性交易,以及一切影響企業(yè)的其他交易和其他事項與情況的業(yè)主權益(或凈資產)的增加”。而損失(Losses)則為“某一個體除出于費用或派給業(yè)主款以外,來自于邊緣性或偶發(fā)性交易,以及一切影響企業(yè)的其他交易和其他事項與情況的業(yè)主權益(或凈資產)的減少”。收入和費用都是狹義的概念,收入不包含利得,費用也不包含損失。
3.英國《財務報告原則公告》的定義
英國《財務報告原則公告》中,將財務報表要素分為七項,分別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業(yè)主投入、業(yè)主分配、利得和損失。其中,利得(Gains)被定義為除了所有者投資增加以外所有的所有者權益的增加。通過對比可知,這里的“利得”概念是廣義的,相當于國際會計準則中的“收益”要素概念。它包括了美國的“收入”和“利得”,相當于美國有關“全面收益”的概念。與利得概念相似,其損失(Losses)的概念也是廣義的,即向業(yè)主分派以外的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包括了費用和損失。也就是說,報告主體所有者權益的減少除了向所有者分派外,就是由損失產生的。
4.我國新準則中的定義
2006年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fā)布了新的基本準則以取代1993年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該準則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執(zhí)行。新準則首次正式引入了利得與損失的概念,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xié)調。在新會計準則中,對利得和損失給出了定義。新準則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利得是指由企業(yè)非日;顒铀纬傻、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yè)非日常活動所發(fā)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從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這里的利得與損失都是狹義的,不包括企業(yè)日常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收入和費用,著眼于企業(yè)邊緣性、偶發(fā)性交易事項導致的權益變動,與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的概念相近,與英國不同。
二、中外利得與損失的比較分析
1.中外利得與損失的比較
。1)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利得與損失的比較
中國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相比,共同點是利得和損失的含義都是狹義上的。由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使用的是廣義的收入和費用概念,所以將利得并入收入,損失并入費用。這樣有利于簡化會計要素的設置,因為利得在性質上與收入一樣,都是企業(yè)經濟利益的流入,都能引起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而損失在性質上與費用一樣,都是企業(yè)經濟利益的流出,都能引起所有者權益的減少,故不必分開設立單獨的會計要素。而中國的收入要素僅是營業(yè)收入,收入要素不包括利得,費用要素則不包括損失。中國也沒有單獨將利得和損失設為會計要素,但將利得和損失并入利潤要素,相當于作為利潤的子要素。
。2)中國會計準則與美國會計準則利得與損失的比較
中國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與美國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相比較相似,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都采用的是狹義的概念。不同的是美國會計準則為反映非常項目、偶發(fā)性交易和事項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流出),其單設了利得和損失兩個基本要素,使收入與利得、費用與損失處于相同的地位。與美國不同,對于非常項目、偶發(fā)性交易和事項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流出),我國未設“利得”與“損失”要素,而是將其歸于利潤要素的子要素,即非常項目、偶發(fā)性交易和事項帶來的經濟利益流入(流出)屬于“利潤”要素。
(3)中國會計準則與英國會計準則利得與損失的比較
中國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與英國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相比,差別最大。英國采用廣義的“利得”和“損失”,利得包括收入,損失包括費用,列為會計要素;中國采用狹義的概念,并且“利得”和“損失”不單獨作為會計要素。筆者認為,英國會計準則對 “利得”和“損失”的定義,不太符合人們對收入和費用通常的理解,也不符合國際通行的表達方式。
我們可以通過表1更清楚地理解各國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的區(qū)別:
2.中外利得與損失的分析
我國新會計準則將利得和損失作為利潤的子要素,這是最顯著也是最重要的特征。首先,新準則對利潤的定義:利潤是指企業(yè)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由此可以看出利潤的構成發(fā)生了變化,利潤金額取決于收入和費用、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金額的計量。從而使利潤的計算公式變?yōu)椋豪麧櫍绞杖耄M用+利得-損失。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與國際會計準則、美國及英國會計準則相比,我國新會計準則增加了利潤要素。有學者認為利潤是收益與費用配比的結果,收益、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實際上就是對利潤的確認和計量,利潤無需專門的確認和計量的準則與方法,因此我國的利潤要素應該去掉或可有可無。然而,從我國長期會計實踐的歷史傳統(tǒng)來看,利潤是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綜合成果,是投資者、企業(yè)管理當局甚至債權人都非常關注的信息,我國已形成了關于利潤的一系列概念體系和指標體系,一旦取消可能會造成混亂,并且設置和取消“利潤”要素也不會改變會計處理的本質,更為嚴重的是將不利于企業(yè)的管理。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我國新會計準則中保留了利潤要素。
三、對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利得”與“損失”的評價
1.新準則中引入“利得”與“損失”概念的重要意義
和原會計準則相比,我國新會計準則對于“收入”、“費用”、“利潤”三要素的內涵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引入了利得的概念,對收入進行了補充;其次,利得與損失作為財務報表子要素的增加,將非經常性損益由表外披露改為表內確認,使得權益的變動情況得到了更全面的反映。再者,通過各國準則對比可以看出,利得與損失要素是國際公認的概念,只是內涵各有不同,將其引入我國準則體系,體現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協(xié)調的決心。
2.新準則中對“利得”與“損失”處理的不足之處
第一,由于在利潤中引入子要素利得和損失,使得利潤作為一個單獨的要素,無法由收入與費用兩個要素配比得出。這不利于我們正確把握企業(yè)的利潤內涵,也有礙我們合理分析利潤的來源及其原因。
第二,利得與損失的子要素地位值得商榷。通過與各國會計準則的比較,我們發(fā)現,利得與損失要素要么作為基本財務報表要素與收入和費用要素并列設置,要么作為廣義的損益要素下的子要素。從利得與損失的本質上看,它們代表了經濟利益的增加與減少,與收入和費用的性質沒有差別。而我國當前的做法是將利得與損失要素置于子要素地位,與收入和費用要素處于不同層次,使得無法說清利得與損失在財務報表中的地位。
第三,未實現的利得及損失的確認問題。英國和美國準則都將利得與損失定位于已確認(包含已實現或未實現)的權益變動,認為一些未實現的權益變動只要是很可能導致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并能可靠計量的,就應當在財務報表中得到確認,這體現了以資產負債觀為基礎的全面收益觀的精神,是國際會計發(fā)展的趨勢。但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并未具體涉及未實現利得與損失的確認問題,傾向于不允許確定未實現的利得及損失,也就排斥了全面收益觀。這種保守的做法可能基于當前我國計量屬性的局限性考慮,但它與國際會計發(fā)展的趨勢卻背道而馳。
3.改進措施
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兩種方法對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進行改進。一是除保留“利潤”要素外,重新考慮定義會計要素,保持收入與費用的內涵不變,將“利得”和“損失”要素獨立設置,避免利得和損失作為子要素的尷尬局面,完善建立“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利潤”的新會計方程式。另一種辦法就是考慮擴大收入要素的內涵,將利得歸入廣義的收入中,作為收入要素的子要素,即采用與國際會計準則相類似的做法,并且規(guī)定在利潤表中仍舊單獨反映這一廣義的“收入”要素,這樣既不增加基本要素的數量,又體現出收入的“流入量觀”,還能反映非正常經營活動產生的所有經濟利益的流入和流出,解決了收入減去費用不等于利潤的問題,較為合理。同理,可以將損失作為廣義費用要素下的子要素。同時設定專門或特殊的確認和計量的準則則和方法,以明確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
四、結束語
我國新會計準則引入利得和損失是國際趨同的表現之一,我們除了需要正確理解利得和損失的不同內涵之外,還應清楚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利得和損失概念提出的背景、涵蓋的范圍以及與國外會計準則的差異。這樣有助于準確把握會計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以便直接衡量和比較各國企業(yè)的經營業(yè)績,更真實、全面地反映企業(yè)當期交易或事項在財務上的影響,同時也有助于管理當局做出對企業(yè)財務業(yè)績有益的決策,符合決策有用觀對企業(yè)提出的披露全面會計信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