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糊涂賬從規(guī)范會計變更做
去年,財政部明令股份有限公司改變以往當年利潤分配的列報方法,不允許將年末累計可分配利潤按照董事會提出的分配預案分別列報為資產負債表流動負債項下的應付股利和股東權益項下的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只能列報為股東權益項下的未分配利潤。
這實際上是畫蛇添足。即使沒有這一專項會計標準,依據《會計法》的有關規(guī)定,截至報告年度末或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只能確認這一天已發(fā)生的交易及事項所涉及的資源和義務,不能確認尚未發(fā)生的交易及事項所涉及的資源和義務。股份有限公司稅后利潤分配不可能在截至報告年度末的那一天發(fā)生,原因是依據《公司法》,公司稅后利潤分配的決定權歸股東大會,而討論利潤分配方案的股東大會只能在年報披露后舉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類似這樣蹩腳的會計錯報都需要財政部以發(fā)布專項標準的方式才能加以糾正,在會計標準汗牛充棟的同時,會計錯報豈不將多如牛毛!
不過,財政部的這一舉措還是有著十分深刻的寓意。既然股東大會尚未批準的利潤分配方案不能作為會計列報依據,那么,其它應當由股東大會決定的交易及事項同樣應當在股東大會批準之后才能確認并列報。否則,同樣屬于錯報及會計差錯。遺憾的是,這樣的錯報及會計差錯在現實中多如牛毛。
會計變更是對由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制度變更引起的會計處理方法變更的簡稱。其中會計估計變更的決定權由公司掌握,準確地說是掌握在股東大會手里,而不是掌握在董事會手里。道理很簡單,因為會計估計變更足以導致公司業(yè)績出現變化,并進一步影響到股東利益。不僅如此,如果會計估計變更缺乏合理性,變更的結果不僅影響公司當年業(yè)績的公允列報,而且可能會暴露出以往年度業(yè)績的公允列報瑕疵。在不經過股東大會批準的情況下,如此會計估計變更足以成為董事會操縱利潤的工具,當然也是誤導投資者做出錯誤決策的工具。
在這方面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某公司于2003年末變更原會計估計中的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凈殘值率,增加固定資產折舊并相應調減當年凈利潤5345萬元。經查驗,該等會計變更未經股東大會批準。這似乎意味著該公司2003年度業(yè)績存在重大錯報及會計差錯。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董事會聲稱,該等會計變更是“按照穩(wěn)健經營的原則,將固定資產折舊率與殘值率調整到國內同行業(yè)水平……”
所謂同行業(yè)水平,可以理解為“公允折舊水平”。既然調整后才能達到這一水平,意味著調整或變更前的該公司固定資產折舊存在有欠公允的問題。換言之,該公司以往年度的固定資產折舊處在低于同行業(yè)的水平,等同于利用不公允的固定資產折舊會計處理方法人為壓縮固定成本,進而虛增利潤。
利用會計變更人為操縱利潤是2003年度上市公司業(yè)績的一個頗為突出問題。除鋼鐵、汽車類公司普遍存在的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估計變更之外,針對應收款項一般壞賬損失準備計提比例的會計估計變更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個別公司還存在針對收益確認辦法的會計估計變更,針對專項預提費用的會計估計變更等等。不夸張地講,如此變更前后期的財務結果是一本糊涂賬,不能滿足公允列報的要求。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變更未經過股東大會批準。
作為常識,股份有限公司一切權力歸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權利是股東大會授予的,并且不得超越其授權范圍;蛟S有人會說,如果股東大會將會計估計變更的權力像對外投資權那樣授予董事會,豈不就不存在上述錯報問題了嗎?對不起,即使法律沒有規(guī)定股東大會不可以將會計估計變更的權利授權給董事會,即使不考慮股東大會授權不當的問題,不考慮決定該等授權的股東大會是否合法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法律絕不允許董事會違反公允列報的原則以實質錯誤的會計估計變更會計處理方法,進而人為操縱利潤,損害股東利益或誤導投資者。
這實際上是畫蛇添足。即使沒有這一專項會計標準,依據《會計法》的有關規(guī)定,截至報告年度末或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只能確認這一天已發(fā)生的交易及事項所涉及的資源和義務,不能確認尚未發(fā)生的交易及事項所涉及的資源和義務。股份有限公司稅后利潤分配不可能在截至報告年度末的那一天發(fā)生,原因是依據《公司法》,公司稅后利潤分配的決定權歸股東大會,而討論利潤分配方案的股東大會只能在年報披露后舉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類似這樣蹩腳的會計錯報都需要財政部以發(fā)布專項標準的方式才能加以糾正,在會計標準汗牛充棟的同時,會計錯報豈不將多如牛毛!
不過,財政部的這一舉措還是有著十分深刻的寓意。既然股東大會尚未批準的利潤分配方案不能作為會計列報依據,那么,其它應當由股東大會決定的交易及事項同樣應當在股東大會批準之后才能確認并列報。否則,同樣屬于錯報及會計差錯。遺憾的是,這樣的錯報及會計差錯在現實中多如牛毛。
會計變更是對由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制度變更引起的會計處理方法變更的簡稱。其中會計估計變更的決定權由公司掌握,準確地說是掌握在股東大會手里,而不是掌握在董事會手里。道理很簡單,因為會計估計變更足以導致公司業(yè)績出現變化,并進一步影響到股東利益。不僅如此,如果會計估計變更缺乏合理性,變更的結果不僅影響公司當年業(yè)績的公允列報,而且可能會暴露出以往年度業(yè)績的公允列報瑕疵。在不經過股東大會批準的情況下,如此會計估計變更足以成為董事會操縱利潤的工具,當然也是誤導投資者做出錯誤決策的工具。
在這方面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某公司于2003年末變更原會計估計中的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凈殘值率,增加固定資產折舊并相應調減當年凈利潤5345萬元。經查驗,該等會計變更未經股東大會批準。這似乎意味著該公司2003年度業(yè)績存在重大錯報及會計差錯。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董事會聲稱,該等會計變更是“按照穩(wěn)健經營的原則,將固定資產折舊率與殘值率調整到國內同行業(yè)水平……”
所謂同行業(yè)水平,可以理解為“公允折舊水平”。既然調整后才能達到這一水平,意味著調整或變更前的該公司固定資產折舊存在有欠公允的問題。換言之,該公司以往年度的固定資產折舊處在低于同行業(yè)的水平,等同于利用不公允的固定資產折舊會計處理方法人為壓縮固定成本,進而虛增利潤。
利用會計變更人為操縱利潤是2003年度上市公司業(yè)績的一個頗為突出問題。除鋼鐵、汽車類公司普遍存在的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估計變更之外,針對應收款項一般壞賬損失準備計提比例的會計估計變更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個別公司還存在針對收益確認辦法的會計估計變更,針對專項預提費用的會計估計變更等等。不夸張地講,如此變更前后期的財務結果是一本糊涂賬,不能滿足公允列報的要求。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變更未經過股東大會批準。
作為常識,股份有限公司一切權力歸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權利是股東大會授予的,并且不得超越其授權范圍;蛟S有人會說,如果股東大會將會計估計變更的權力像對外投資權那樣授予董事會,豈不就不存在上述錯報問題了嗎?對不起,即使法律沒有規(guī)定股東大會不可以將會計估計變更的權利授權給董事會,即使不考慮股東大會授權不當的問題,不考慮決定該等授權的股東大會是否合法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法律絕不允許董事會違反公允列報的原則以實質錯誤的會計估計變更會計處理方法,進而人為操縱利潤,損害股東利益或誤導投資者。
上一篇: 時代華納并購案面臨秋后算賬
下一篇: 建設部通知全面檢查房地產估價業(yè)
相關資訊:
熱點專題:
初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資產評估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大綱 | 試題 | 復習 |
中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高級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試題 | 評審 | 復習 |
注冊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會計基礎知識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
稅務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大綱 | 復習 | ACCA考試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