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稅制改革自去年呼聲鵲起后,試點工作幾經延緩,據分析是源于對稅制改革與當前的宏觀經濟調控發(fā)生沖突的擔心。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分析經濟形勢時指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投資規(guī)模仍然偏大,煤電油運供求關系仍然緊張,宏觀調控工作不可放松。不錯,在宏觀調控的風口浪尖上,啟動一項結構性減稅的改革似乎不合時宜。但從實際情況看,結果可能并不像有些專家擔心的那樣糟糕。原因有二:
1994年稅改在分配上傾向于政府,當時財政的“兩個比重”(全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嚴重偏低,國家財力十分單薄,嚴重制約了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不進行整體性的稅制改革不足以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但這種明顯傾向于政府的分配體系,缺陷也極為明顯,那就是,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始終擺脫不了被迫成為投資主體的尷尬處境,啟動內需和民間投資也顯得力不從心。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目標是近防通脹遠防通縮,此時,啟動稅改,對防范未來的通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其一。
其二,由于本輪稅改是分步實施、逐步到位,每年平均減稅在400億~500億元之間,僅占2003年稅收總額的2%~2.5%。財政應當能夠承受這一減稅規(guī)模,同時這一安排對投資的刺激作用也大為減少。當前,國家財力明顯增強,稅制改革的目標已不僅僅是保持財政收入總量的穩(wěn)定增長,而應更注重優(yōu)化財政收入結構,規(guī)范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公平各類經濟主體的稅收負擔,以更好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宏觀調控成功必須要取信于民,取信于民首先要讓利于民,通過稅改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實施,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一個良性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使其形成穩(wěn)定的經濟增長預期,變短期投機沖動為長期投資熱情,同樣對宏觀經濟調控有支持作用。
不要把稅改與宏觀調控對立
- 發(fā)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