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新聞:財會資訊財經資訊財稅資訊審計資訊考試動態(tài):初級職稱中級職稱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

各地動態(tài):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遼寧吉林山東內蒙古山西更多

首頁>會計資訊>財稅資訊> 正文

人民時評:依法納稅,顧“大家”即是為“小家”

2007-1-10 8:44 人民網 【 】【打印】【我要糾錯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財政稅收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源泉。自黨和國家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作為社會二次分配的個稅改革,便成為各界的關注焦點。

  今年元月起,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個稅需自行申報正式執(zhí)行。申報第一天,北京有174人進行了“12萬自行申報”。同日,廣州的申報卻遭遇“冷場”,“12萬自行申報者”幾乎為零。此外,北京的已申報者只是集中在金融、地產、演藝等“重點關照”行業(yè)。而廣州一些符合“12萬元標準者”在接受采訪時,則流露出觀望情緒。盡管距3月31日申報截止日尚遠,但高收入人群對個稅申報的態(tài)度,頗令人關注。

  其實,如今部分富人一面“揮金如土”、“斗富擺闊”;另一面卻盡可能“偷稅漏稅”、一副“納稅侏儒”形象,遭致“為富不仁”炮轟在所難免。可是,作為中低收入者的普通百姓,假如不再“代扣代繳”,同樣轉向“自行申報”,是否依然能夠保持較高“覺悟”呢?而稅收與財政,義務與權利,又僅僅只是個人的問題嗎?

  在此,一件小事令人回味。一位駐外的中國記者,在接受物業(yè)維修后,與“老外師傅”商量:能不能不開發(fā)票?我少付錢,你少上稅,咱倆“雙贏”。“老外師傅”卻答曰:我若不開發(fā)票,我們國家的稅收就會受損,大家都這么干,我的孩子上學就沒人管了,我的醫(yī)療開銷就沒人付了,我的養(yǎng)老金更沒了著落……“老外師傅”沒講什么大道理,完全是從個人角度出發(fā),國家稅收與公共福利如此“休戚相關”,又有誰會“自己坑自己”呢?

  說到底,國家的稅收理所應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今一些國人納稅積極性不高,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納稅后的“受惠感”不明顯。比如,本應是最重要公共福利的醫(yī)療、養(yǎng)老、上學,卻成了民生問題的聚焦點。社會保障不足,部分群眾只好緊縮消費,自己“寅積卯糧”。去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都對相關問題沒能很好解決,表示最為痛心。

  當然,國情不同,社會發(fā)展各異,中國不可能照搬某些發(fā)達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社保模式。但是,這顯然不意味著我們不具備提升的空間與能力。事實上,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的稅收也在保持高增態(tài)勢。國家稅務總局數(shù)據顯示,2006年全國稅收收入完成37636億元(不含關稅、契稅和耕地占用稅),比上年增收6770億元,增幅達21.9%。高增的稅收下,國家確實在不斷增強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各項財政轉移支付規(guī)模也在加大。可是,相比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上“大項目”、簡單以大額投資“擴大內需”,各項社會保障與公共事業(yè)的投入金額、所占財政的比例顯然還有待大幅度提升。此外,每年花在公車、公務、公宴等方面的開銷,更有相當大的“瘦身”空間。對政府部門來說,讓位而不越位,補位而不缺位,職能的轉變絕對是重要課題。

  精打細算,開源節(jié)流,讓家庭成員分享酸甜苦辣,老百姓過日子相當實在。而對一個國家來說,運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社會第一、第二次分配改革相繼啟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的今天,怎樣盡可能將每一筆財政資金都用到刀刃上,怎樣平衡大眾與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的關系,怎樣令更多公民切身感受到顧“大家”即是為“小家”,不僅是在考驗執(zhí)政者的智慧,更關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的構建。

相關熱詞: 個稅 自行申報 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