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煙酒稅
中華民國成立后,北洋政府實行的煙酒稅仍然沿襲清制。由于各地征稅情況比較混亂,北洋政府積極籌劃整理煙酒稅。1914年,北洋政府財政部設立了雜稅整理處,專門從事包括煙酒稅在內的各項雜稅整理工作。1915年2月,北洋政府財政部通令各省提高稅率,設置稅率下限;同年3月,公布整理煙稅、酒稅兩項章程,通令各省參考辦理。章程主要要求,各省將原有的煙酒稅捐合并征收,提高稅率,并統(tǒng)一用銀元計算,但仍舊無法達到全國煙酒稅法的統(tǒng)一;同年4月,推行煙酒公賣制度,擬將煙酒稅、捐、厘等并入專賣利益中逐步解決。但實行煙酒公賣制度以后,原有的煙酒稅、厘捐等仍然保留,繼續(xù)按各省原有規(guī)定征收,出現同一煙酒既征費又征稅的重復課征現象。1917年,全國煙酒事務署根據全國商務聯合會的建議,設置煙酒稅費統(tǒng)一征收籌備處,研究統(tǒng)一征收辦法,后因政局動蕩未曾實行。
1917年,北洋政府財政部官員李恩藻在他的《煙酒稅法提綱》中列舉了9個稅目:(1)出入口稅,即外國進口煙酒和國產出口煙酒所繳納的海關稅;(2)出產稅,即各省實行的煙葉稅或釀造稅;(3)熟貨稅,即各省實行的煙絲稅、熟煙稅、條絲稅;(4)特許稅,分甲乙兩種。(甲)制造稅,即各省的煙包捐及燒鍋課;(乙)販賣稅,即各省實行的牌照稅、公賣費,還有按煙鋪、酒鋪抽收的煙捐酒捐;(5)通過稅,即各省的厘金等;(6)銷場稅,即各省的錢捐、買貨捐、門銷捐、坐賈捐等;(7)原料稅,即各省的曲稅等;(8)加價,即各省在稅額以外附加抽收的部分;(9)落地稅,即各省在煙運達指運地所征收的落地稅。
當時,各省不僅稅目不一、品種不同,稅率也有差別,甚至一省內征收的稅目和稅率也不一致。如江蘇省的煙酒稅,除寧屬門銷捐和蘇屬坐賈捐外,還在厘金項下設煙酒稅目,歸各處厘捐局、稅務公所按地兼辦。寧屬各局采取遇卡征收制度,蘇屬只在經過第一道卡時征收一次。征稅采取從量定額形式,稅負約在10%~20%,后蘇屬、寧屬裁撤厘金,改辦煙酒稅,制定統(tǒng)一稅率,但煙類的某些品種仍保留了蘇、寧兩屬及運南、運北(指京杭大運河南北)之間的差別。
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政府財政部于1927年10月設立煙酒稅處。翌年11月,國民政府公布的《劃分國家收入與地方收入標準案》中明確規(guī)定,煙酒稅為國稅,由國民政府財政部負責管理征收。1929年1月30日,國民政府財政部成立整理煙酒稅務委員會,負責領導推動整理工作,同年5月,公布《財政部直轄各省煙酒事務局章程》,規(guī)定煙酒稅費均由各省煙酒事務局接收辦理,使煙酒稅權收歸國民政府財政部,并形成一套隸屬國民政府財政部的煙酒稅費垂直管理機構。8月12日,國民政府又頒布《煙酒公賣暫行條例》,統(tǒng)一煙酒公賣費率,取消商人承包認辦制度,通過一系列的整頓,力圖從根本上改變煙酒稅制的凌亂狀況。但是,直到1940年,多數省依然是按照過去的煙酒公賣費、煙酒稅、煙酒雜捐、附加稅等征收。為統(tǒng)一煙酒稅制,國民政府財政部于1941年7月8日公布《國產煙酒類稅暫行條例》,廢止一切地方煙酒雜稅雜捐和附加稅,廢止煙酒公賣費、土煙特稅、土酒定額稅。
上一篇:趣話美漏稅大王的生活
下一篇:出口貨物退(免)稅的稅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