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是失控的原因”一文中,筆者分析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是失控的原因,根本問題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調控上存在利益沖突,那么要打破這種利益沖突帶來的政策執(zhí)行難度,我們需要從哪里下手呢?經濟手段相比于行政手段,哪個更有效果呢?
在我國調控固定資產投資的這么多年中,我們經常聽到的詞匯是緊抓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運用環(huán)保手段對項目進行環(huán)境影響評估,采取多種手段對違規(guī)和違法項目進行強行的關停并轉,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政策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作用,見效也很快,可從后來政策發(fā)生松動,2006年初固定資產投資又重新抬頭,而事實上地方的那些項目又死灰復燃,說明我們的政策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具體我們來分析一下。
信貸政策:信貸倒逼機制抵消了政策效果
我國是間接融資比較發(fā)達的國家,是項目建設和投資資金的重要來源,如果信貸這道關口能夠卡住的話,項目投資總體規(guī)模會穩(wěn)定在合理水平是沒有什么問題的。而實際中的情形是什么呢?
西方經濟學中信貸倒逼機制對政府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所謂信貸倒逼機制就是指當局想緊縮信貸規(guī)模來壓制過剩的需求,而實際中強大的信貸需求會推動信貸繼續(xù)增長,當局的緊縮政策往往落空。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信貸規(guī)模管理是基本上沒有效率的調控方式,商業(yè)銀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有擴大信貸的沖動,出于獨立經營的考慮,銀行也有信貸發(fā)放的自我計劃,成熟的調控方法是運用利率手段,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等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調控。
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銀行雖然名義上是商業(yè)銀行,但仍然存在改制不徹底,市場化不完善的情況,這樣的混合體制下,信貸的擴張受到行政干預和商業(yè)利益推動的雙重影響。隨著我國商業(yè)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進行和逐步上市,銀行處于鼓動權益最大化的商業(yè)目的,放貸的沖動很難抑制,央行等信貸規(guī)模管理的方法約束力已經大大減弱;另外,地方銀行機構或者全國性商業(yè)銀行的地方分支機構受地方政府的影響比較大,在尋租廣泛存在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項目違規(guī)上馬的現象基本無法制止,而中央政府監(jiān)督機制的不健全和監(jiān)督機制本身的效率問題的雙重影響,信貸緊縮的政策基本上不存在效力了。
土地政策:地方政府暗中推動,利益打倒一切
土地政策也是國家作為治本的政策之一,理論上講,各地存在很多的違法與違規(guī)建設項目,原因就是對于土地的審批不嚴格,嚴格土地的審批,把好土地關口,項目的建設規(guī)模和結構等都能夠按照政府的意愿進行,應該說這樣的政策也是行之有效的政策,可在實際當中結構有會怎樣呢?
我們知道,地方政府有收費的權利,土地的出讓費用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而項目建成以后的持續(xù)稅費現金流更對地方政府形成較大的吸引力,在現有評價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短期行為占據主導,因此地方政府在選擇項目上通常注重項目的短期收益,對于項目是否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他們覺得那是由市場決定的事情,似乎這樣的理由很充分,由市場決定存在與否正是運用了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
但是地方政府犯了一個前提性的根本錯誤,我國現在的經濟情況嚴格來講還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尤其在能源領域等壟斷領域,暫且不考慮這些領域是否應該市場化,單從價格機制考慮,我國目前能源價格還不是市場化的,能源的價格不能真正體現能源的價值。能源使用者在使用能源的行為上沒有為其行為的直接成本和外部性成本付費,那么能源使用者的能源消費行為就是過度消費行為,價格體系的不健全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等行政壟斷的存在,造成了市場機制作用發(fā)揮的機制變的不通暢,我們看到的是嚴重污染和高能耗的企業(yè)依然在市場中存在。
根本原因是土地問題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重要問題,有了土地,地方政府就有了利益,在利益機制面前,中央政府的涉及地方政府利益的政策到地方政府發(fā)生變樣和不靈是必然的,要求地方政府自己匝掉自己的飯碗是不現實的,何況中央政府沒有有效的政策來給地方政府打消顧慮。因此在土地問題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存在著利益的沖突和博弈關系,在這場博弈中,中央政府永遠是處于信息的劣勢方,相應的政策也是無效的。種種的原因為土地即利益的問題變成了現實,那么土地政策這一行政調空手段失效也就正常了。
稅收等市場手段:打破利益格局,理順投資關系
那么我們要有效的調控固定資產投資行為,對其投資行為本身和外部環(huán)境進行雙重調控是根本的方法,而行政手段不能觸及到問題的根本,那么可供我們選擇的只有市場化的手段,包括稅收手段,利率手段等。
對于投資行為本身要真正體現成本和收益市場化,在成本方面就是要使能源使用者為其成本付費,包括直接成本和外部性成本,有效的方法是出臺環(huán)境稅或者環(huán)保稅,通過對能源使用者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行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進行成本的追加和環(huán)境保護費用的提取,使得能源的使用行為付出的費用能夠彌補形成的成本,通過理順能源價格關系,調整能源消耗方式,使得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投資行為變的無利可圖。另外在投資的收益上,對于高技術和新工藝等先進的投資項目要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yōu)惠,引導投資想這方面轉移,而對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項目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項目征收高的稅收,和實行高的利率政策,在投資的收益上進行政策導向,那么投資行為就能夠在自身達到理性化。
對于地方政府的土地情結,也應該運用稅收等政策。比如物業(yè)稅和地產稅的出臺,變現在一次性交納的土地出讓金和土地租金等為未來土地使用權有效期內的持續(xù)性收入,改變地方政府短期行為的收益水平,增加地方政府在考慮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短期利益方面的替代性,改變短期收益的不正常利益問題,對于理順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益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另外要改革目前土地從征用到出讓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中的定價問題,讓地方政府為其土地管理的行為付出應有的費用,改變現在土地收益奇高的不正常現象,那么地方政府的土地沖動會逐漸理性化。那么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沖突就會趨于緩和,從而從根本上改善目前的土地利益格局。
對于利率手段的問題筆者認為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假如一個投資項目的成本和收益趨于正;磥淼默F金流會隨著投資項目的可投資性而變化,真正體現項目的市場化選擇,那么任何一個商業(yè)銀行都會判斷到項目存在的風險和它能夠帶來的收益,那么利率的變化也能夠真正體現項目的價值。
以上的經濟手段是比較根本的手段,筆者認為,上述手段能夠真正得到落實,那么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就能夠體現市場化的因素,項目的存在真正由市場來決定,投資的增長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