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結束,據說,民眾通過網絡、傳真、信件等方式反饋各類意見共48643條。由于采取的不具任何程序約束力的“征求意見”的方式,民眾的意見融入最終的改革方案的可能性尚無制度保證。
與國與民均有利的燃油稅說了十幾年了,始終無法開征,原因在于諸多既得利益群體作祟。政府終于在月初拿出了“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這個方案一出臺就遭到批評:公眾沒有看到燃油降價的信號。
有關部門自以為聰明,把燃油價格調整、稅費改革、甚至燃油價格機制改革等幾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混在一起,并“欣喜地”告訴公眾,這一次成功地提高燃油稅,不會導致成品油價提高。
但是,公眾和輿論并不領情。消費者的期望顯然不是成品油價格不變,而是降價。而且,按照此前的定價制度,這一期望是完全合理的。既然前兩年在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迅猛上漲的時候,國內燃油價格同樣迅猛上漲,現在當然也應當隨著國際油價下跌同步回調。
相關部門沒有敏銳地感覺到民眾對于降價的這種明確期待,而是在民眾覺得資產應當享受油價下降之利的時候,突然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出于民眾與輿論反應強烈,燃油定價部門才出面承諾,在燃油稅改革后將會下調燃油價格。
回顧這一周,不能不承認,相關部門對于社會情勢、民眾訴求缺乏足夠敏感性和回應性。 如先哲所言,政府要想維護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就必須以人民的“意見”為本。政府必須對人民的愿望足夠敏感,一旦人民表達了某種意見,表達了某種訴求、呼聲,政府就必須作出及時而有效的回應。當然,政府不必做應聲蟲,而應當在其政策、法律中注入理性因素。但無論如何,敏于回應人民的愿望,卻是至關重要的。
沒有人會反對中國走節(jié)約能源的增長之路,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管理者,也完全有理由為此而某種特定的稅收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燃油稅,F在很多專家引用歐洲的例子強調這一點。他們主張,中國不應模仿美國的低油價——其實是低燃油稅——模式,而應走高燃油稅之路。
但是,實施這樣的燃油消費稅制度是要有條件的:即人民的代表機構同意征收這樣一筆高額稅收;政府能夠有效地清理道路、交通領域的各種亂收費;公共財政制度能夠確保政府將這樣一筆財政收入用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脫貧等領域。
最重要的是,調整成品油價格與提高燃油消費稅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事務,前者涉及政府定價問題,后者涉及稅制改革問題,其所適用之程序也理應大不相同。調整價格的程序相對簡易,而大幅度提高燃油稅,即便不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行政系統(tǒng)內部決策,也是應當慎重一些的?傊瑢嵲跊]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將兩者混在一起;煸谝黄鸬慕Y果是,民眾對價格的不滿,讓本來具有充分正當性的燃油稅受到拖累。
相關部門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方案?或許是因為,政府同時承擔著三個角色:公共管理者、燃油定價者、國有壟斷企業(yè)的“大老板”。這三個角色經常是相互沖突的。而某種不恰當安排,會讓輿論產生一種印象:相關部門太多考慮石油壟斷企業(yè)的利益而忽視公眾利益。比如,專家說,政府之所以選擇先征燃油稅后調價,是怕企業(yè)囤油。但是相關部門本來也應該想到,先征稅后降價,將使石油壟斷企業(yè)多賺幾個月的錢。
身處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我們恐怕時刻要記住自己的正當職責。讓企業(yè)的歸企業(yè),政府的歸政府。企業(yè)、哪怕是國有企業(yè),完全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政府,即便是作為國有企業(yè)之“大老板”的政府,卻必須堅守自己作為中立的社會裁判者的角色。否則,看似有益的改革,也會引發(fā)“缺乏足夠正當性”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