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已解决
甲公司2018 年年初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余額為 30 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為 15 萬元。甲公司 有關交易和事項的會計處理中,與稅法規(guī)定存在的差異的有:①2018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預提了因銷售商品承諾提供 1 年的保修費 80 萬元。(此前沒有預提過)按照稅法,與產品售后服務相關的費用在實際發(fā)生時允許扣除。②2017 年 11 月,甲公司以 800 萬元購入交易性金融資產,2017 年末公允價值為 1000 萬元,2018 年末公允價值為 900 萬元。③2018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確認了 30 萬元的國債利息收入。國債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稅。④2018 年 12 月 31 日,應收賬款賬面余額1000 萬元,減值測試前壞賬準備的余額為 100 萬元,減值測試后沖減50萬元2018 年度,甲公司實現(xiàn)的利潤總額為 12 000 萬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 15%。
FAILED
![](https://img.cdeledu.com/FAQ/2022/0527/0545ffed8e457884-0_chg.jpg)
![](/wenda/_nuxt/img/iconWarn.60bd4fe.jpg)
![](https://pic1.acc5.cn/014/42/17/05_avatar_middle.jpg?t=2025021617)
您參照以下思路看下:
甲公司2014年年初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余額為零,遞延所得
稅資產的余額為30萬元(系2013年年末應收賬款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甲公司2014
年度有關交易和事項的會計處理中,與稅法規(guī)定存在差異的有:
資料一:2014年1月1日,購入一項非專利技術并立即用于生產A產品,成本為200
萬元,因無法合理預計其帶來經濟利益的期限,作為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核算。2014
年12月31日,對該項無形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后未發(fā)現(xiàn)減值。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在計稅時,
對該項無形資產按照10年的期限攤銷,有關攤銷額允許稅前扣除。
資料二:2014年1月1日,按面值購入當日發(fā)行的三年期國債1 000萬元,作為持有(zhòng)n至到期投資核算。該債券票面年利率為5%,每年年末付息一次,到期償還面值。2014年12
月31日,甲公司確認了50萬元的利息收入。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國債利息收入免征企業(yè)所得稅。
資料三:2014年12月31日,應收賬款賬面余額為10 000萬元,減值測試前壞賬準備
的余額為200萬元,減值測試后補提壞賬準備100萬元。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提取的壞賬準備不
允許稅前扣除。
資料四:2014年度,甲公司實現(xiàn)的利潤總額為10 070萬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5%;
預計從2015年開始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且未來期間保持不變。
假定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暫時性差異,不考慮其他因素。
要求:
(1)分別計算甲公司2014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的金額。
(2)分別計算甲公司2014年年末資產負債表“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
項目“期末余額”欄應列示的金額。
(3)計算確定甲公司2014年度利潤表“所得稅費用”項目“本年金額”欄應列示的金
額。
2?
(4)編制甲公司與確認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和所得稅費用相
關的會計分錄。
【答案】
(1)甲公司2014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0 070-200/10(稅法上無形資產攤銷金額)-50
(國債免稅利息收入)+100(補提的壞賬準備)=10 100(萬元);
甲公司2014年度應交所得稅=10 100×15%=1 515(萬元)。
(2)
①資料一:
該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不確定,且2014年年末未計提減值準備,所以該無形資產的賬
面價值為200萬元,稅法上按照10年進行攤銷,因而計稅基礎=200-200/10=180(萬元),
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200-180=2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余額=20×25%=5(萬元)。
②資料二:
該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均為1 000萬元,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③資料三:
該應收賬款賬面價值=10 000-200-100=9 700(萬元),由于按照稅法規(guī)定提取的壞賬準
備不允許稅前扣除,所以計稅基礎為10 000萬元,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資
產余額=(10 000-9 700)× 25%=75(萬元)。
④根據(jù)上述分析,“遞延所得稅資產”項目期末余額為7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期末余額為5萬元。
(3)本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5-0=5(萬元),本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75-30=45
(萬元);
本期發(fā)生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本期確認的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
產=5-45=-40(萬元);
所得稅費用本期發(fā)生額=1 515-40=1 475(萬元)。
(4)相關會計分錄:
借:所得稅費用 1 475?
遞延所得稅資產4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 515?
遞延所得稅負債 5
2022 05/27 18:58
![](/wenda/img/newWd/sysp_btn_ey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