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公元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南城(今屬江西)人。著名思想家。針對儒家“貴義而賤利”的說教,李覯提出了“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國之所寶,租稅也”的觀點,充分肯定國家賦稅的作用。他指出:“蓋城郭宮室,非財不完;饈服車馬,非財不具;百官郡吏,非財不養(yǎng);軍旅征戍,非財不給;郊社宗廟,非財不事;……諸侯四夷朝覲聘問,非財不接;矜寡孤獨,兇荒札瘥,非財不恤。禮以是舉,政以是成,愛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為治者。未之有也?!泵鞔_地把賦稅作為一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道德的基礎。李覯很注意人民的賦稅負擔問題。他對當時的財政聚斂作了尖銳的批評,指出;“農不添田,蠶不加桑,而聚斂之數歲月增倍,輟衣止食。十室九空?!鲝埐扇〈胧p輕人民的賦役負擔,如“觀其兇豐。而后制稅斂”,“平其徭役,不專取以安之”,并主張放棄專賣,自由通商:“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專賣,聽其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