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財稅實務 高薪就業(yè) 學歷教育
APP下載
APP下載新用戶掃碼下載
立享專屬優(yōu)惠

安卓版本:8.7.60 蘋果版本:8.7.60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線:點擊下載>

二手房個稅:政策與法律的較量

來源: 編輯: 2005/10/21 17:16:01 字體:
  國家稅務總局已經(jīng)將一份《關于實施房地產稅收一體化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下發(fā)給各省市地方稅務局,要求在10月30日前將“房地產稅收一體化”的實施方案上報。根據(jù)該文件,今后賣二手房必須繳納個人所得稅。(10月19日《華夏時報》)

  這個文件在房地產業(yè)界引發(fā)軒然大波。本來,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個人出售自有住房取得的所得,應按“財產轉讓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稅率為 20%。但是,這個規(guī)定基本上是紙面上的,各地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取消、停征或者免征,但采取的是由出售房屋的業(yè)主自行申報的辦法。這種辦法與免稅沒有區(qū)別。今年杭州、南京和北京的一些區(qū),曾經(jīng)試圖對二手房出售所得征收個稅,沒有實行幾天就無疾而終。

  這種情況下,國家稅務總局再次提出必須征收二手房個稅的問題,其效果如何,有待觀察。二手房個稅是否征收久拖不決,本質上是法律與政策之間的博弈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面。

  按照法律規(guī)定,出售房屋所得必須交納個人所得稅。就是說,這是法律規(guī)定,按照稅收法定原則,二手房交易所得的個稅,只有通過法律程序才能減免或者取消,國家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都沒有權限決定它的取舍存廢。而從合理性角度來說,對于出售房屋的所得征稅,也是應該的。在目前的中國,儲蓄存款的利息所得不管多么微小,都要征收20%的所得稅,那么,對于出售房屋數(shù)千數(shù)萬元的所得,卻不予征收所得稅,是違反稅收的公平原則的。

  但是,法律的規(guī)定遇到來自某些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的阻力。房地產在各地都是支柱產業(yè),由政府大力扶持。鼓勵二手房交易,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如果二手房市場萎靡不振,則整個房地產業(yè)就會陷入低迷。為了刺激房地產市場,各地通過各種優(yōu)惠措施,力促二手房交易。在目前的二手房交易的稅收中,契稅、個稅、土地增值稅等都有優(yōu)惠措施。比如,廣州市地方稅務局將普通住房個人所得稅稅率定為1%,非普通住房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5%,這與20%的稅收額相差甚遠。

  法治國家的原則之一是法律至上,法律當然大于政策,政策必須依法制定而不能違背法律。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中,當法律遭遇政策時,其效力十分尷尬。有論者指出,國稅總局強調征收二手房交易個稅的行為,是在為保衛(wèi)自尊心而戰(zhàn)。但是在我看來,如果二手房交易所得的個稅長期處于法律與政策博弈的搖擺不定中,失去自尊的則首先不是國稅總局,而是國家法律。

  如果按照稅收法定的要求,既然國家法律規(guī)定二手房轉讓必須交納個稅,而法律尚未修改,那么,地方政府的政策導向,應該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當然,財稅法的一個特殊之處是它應該有相應的靈活性,以適應變化的形勢,所以,法律規(guī)定也不是一成不變,根據(jù)形勢變化可以對法律進行調整。如果地方政府扶持房地產的政策確實需要對法律做出修改,那么,應該遵循法定的程序,啟動修改法律的程序。在法律沒有修改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無權擅自決定稅收的減免和停征。

  各級政府本來應該做維護法律的典范,才能給公眾樹立榜樣。政府為了某種特殊的需要可以無視法律,公民還會守法嗎?

免費試聽

  • 多維協(xié)同聯(lián)動構建新時代財會監(jiān)督體系

    多維協(xié)同聯(lián)動構建新時代財會監(jiān)督體系免費聽

  • 中國18稅種詳解與實務應用

    中國18稅種詳解與實務應用免費聽

  • 證券專業(yè)與股市投資

    證券專業(yè)與股市投資免費聽

限時免費資料

  • 每日新聞/問答

    每日新聞/問答

  • 每周稅訊速遞

    每周稅訊速遞

  • 月度法規(guī)匯編

    月度法規(guī)匯編

  • 年度法規(guī)匯編

    年度法規(guī)匯編

  • 增值稅匯編

    增值稅匯編

  • 所得稅匯編

    所得稅匯編

掃碼關注我們

掃碼找組織

回到頂部
折疊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00 - m.yinshua16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