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字本身與會計核算無關,在商代,人們把帳簿叫作“冊”;從西周開始又把它更名為“籍”或“籍書”;戰(zhàn)國時代有了“簿書”這個稱號;西漢時,人們把登記會計事項的帳冊稱為“簿”。據(jù)現(xiàn)有史料考察,“帳”字引申到會計方面起源于南北朝。
南北朝時,皇帝和高官顯貴都習慣到外地巡游作樂。每次出游前,沿路派人張記幃帳,帳內(nèi)備有各種生活必需品及裝飾品,奢侈豪華,供其享用,此種幃帳稱之為“供帳”。供帳內(nèi)所用之物價值均相當昂貴,薪費數(shù)額巨大,為了維護這些財產(chǎn)的安全,指派專門官吏掌管并實行專門核算,在核算過程中,逐漸把登記這部分財產(chǎn)及供應之費的簿書稱為“簿帳”或“帳”,把登記供帳內(nèi)的經(jīng)濟事項稱為“記帳”。以后“簿帳”或“帳”之稱又逐漸擴展到整個會計核算領域,后來的財計官員便把登記日用款目的簿書通稱作“簿帳”或“帳”,又寫作“賬簿”或“賬”。從此,“帳”“賬”就取代了一切傳統(tǒng)的名稱。
在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把“賬”字歸入“帳”字第2義項之中,即把關于貨幣、貨物出入記載意義的“賬”字歸并到“帳”字中,“賬”字并無單獨解釋。在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把“帳”和“賬”分開單獨注釋。“帳”字兩層含義,一是用布、紗或綢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東西,如帳幕、帳篷;二是“帳”同“賬”。“賬”字專用于關于貨幣、貨物出入記載,如賬本、賬簿等。由此可見,“帳”字含義比“賬”字含義廣一些,“帳”字通“賬”字,換言之,有關貨幣、貨物出入記載的用賬或帳均可。新近頒布的《會計法》中有關帳簿的帳字,《人民日報》刊發(fā)時用的是“帳”字而未用“賬”字;而在財政部會計司新近印發(fā)的一些文件中見到的是“賬”字而不是“帳”。既然《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說“帳”通“賬”(注意不是“賬”同“帳”,“帳篷”是不能寫成“賬篷”的),帳簿、帳本、帳目中的“帳”字,用帳、賬均可。不過,在通篇財務報告、報表附注中應力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