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條鞭法”、“類編法”、“明編法”、“總賦法”等。明代中后期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農(nóng)民暴動此起彼伏。為緩和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官吏中一些頭腦較清醒的曾試圖改變賦役制度。嘉靖二 十六年(公元1547年),應天巡撫歐陽鋒在履畝丈田,劃定等別的基礎(chǔ)上實行“征一法”,即將一切應征的糧米,皆計畝均輸,并以田定每年之役。此后,又有細銀法、一串鈴法等辦法出臺。明神宗萬歷初年,以張居正為首,全面整頓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在財政上實行一條鞭法。主要內(nèi)容:以州縣為單位,原有賦役總額不變;改糧長征收為官府統(tǒng)一征收、解運;改里甲輪流充役為官府統(tǒng)一雇役;田賦、銀差、力差、額辦、派辦、京庫歲需及官府所需其他物品一概以地計丁,并為一條,統(tǒng)一征收銀兩。自此賦役趨于合一,實物稅改為貨幣稅,是我國賦稅史上繼兩稅法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后因豪強阻撓、官府推行不力,此制未能徹底實施。到清康熙末年,推行攤了人地,才最后完成賦役合一的改革。一條鞭法的實行使賦役合征,使國家賦稅收入大有增加,客觀上起到了促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作用。這項制度是我國賦役史上的一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