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概念界定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兩個暫行規(guī)定對領導干部(人員)的經濟責任及經濟責任審計的涵義進行了界定。但從哪一個角度去理解經濟責任審計的概念,或者說應站在什么樣的出發(fā)點上去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理論上仍存在一些爭議:
第一,認為應限定在財務收支的范圍內。通過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資產、負債、損益)真實、合法和效益性的進行客觀評價,來界定和評價領導干部(人員)的所應承擔的經濟責任。
第二,認為應以干部崗位職責為出發(fā)點。通過對干部履行其職務、職責情況進行評價,以明確其所應承擔的經濟責任。
第三,認為應從全面考核干部管理的角度入手。利用審計方法,將干部監(jiān)督、紀律監(jiān)督和人事監(jiān)督等手段結合起來,對領導干部(人員)經濟和非經濟責任從經濟角度進行的監(jiān)督與評價。這實際上是把經濟責任審計視同為責任審計。
二、 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主體
對經濟責任審計主體的認識,理論上存在一元、多元和聯(lián)合主體三種不同理論。
第一,一元主體論。由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是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yè)及國有控股企業(yè)的領導干部,因此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主體只能是政府審計機關,而不可能是社會審計組織和其他審計部門。
第二,多元主體論。對黨政領導干部的審計由政府審計機關進行,但對企業(yè)領導人員的審計除由審計機關直接審計外,還可由社會審計組織或上級內部審計機構進行。
第三,聯(lián)合主體論。經濟責任審計的主體應由紀檢、人事和審計等部門聯(lián)合共同組成,審計組長可以由審計部門人員承擔,也可以由其它部門人員承擔。
針對審計主體能否把審計任務委托給其他審計機構,審計主體再對其認證的做法,也存在贊成和反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三、 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
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是特定單位領導干部(人員)及其所主持單位的經濟活動,但對領導干部(人員)的界定存在兩種認識。
第一,黨的領導、政府(部門)領導、董事長、總經理等單位一把手及擁有較大權力的單位二把手都為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
第二,審計的對象只能是政府(部門)領導和企業(yè)的董事長。黨的領導由于沒有具體、明確的經濟責任,故應不予審計;總經理不屬于企業(yè)的法人代表也不該審計。
四、 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
第一,狹義論。認為經濟責任審計就是財務收支審計的延伸,只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的財務收支活動,并只在此范圍內評價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該理論強調只審計通過審計手段能夠實現(xiàn)的微觀經濟責任(依法行政或經營、規(guī)范管理、創(chuàng)造效益),其考核指標的結果必須是通過審計取得的。
第二,廣義論。認為僅僅審計財務收支是不夠的,特別是對黨委或政府領導的經濟責任審計,不僅要進行財務收支審計,還要審計該領導所在地區(qū)綜合經濟指標的真實完整性、重大經濟決策和重大經濟項目的效益性,以全面評價其經濟責任情況。
第三,委托論。強調審計是一種委托關系,應在對微觀經濟責任進行全面審計的基礎上,只對委托者要求的宏觀經濟指標進行核實與評價。